文章
 音标
  • 音标和发音-关于“美音”的三点看法
  • 音标和发音-注意说话的节奏
  • 音标和发音-谈谈英语的发音
  • 音标和发音-英语发音真的重要吗?
  • 音标和发音-英语发音在对话中的作用
  • 音标和发音-汉语英语发音比较
  • 你的位置:知识库首页-> 音标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立民教授谈学英语方法 - 学习方法



    作者:吴钦钦 阅读次数:5965


     
     
      1.入门阶段往往坚持不到底的另一个原因是:在这段时间里,实际上还没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初学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尝不到甜头。其实他们这时正在一步一步接近门槛。再坚持一下,就有可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此时突然丧失信心,功亏一篑,实在可惜。
      
      2.语法里是有不少条条,它们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和归纳作用。千变万化的语言,一经点破,就成了有规律可循的东西,这当然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语法理论在入门阶段,不能不讲,也不能多讲。钻得过早、过细、过深,不但会不必要地耗费时间精力,而且会产生不良后果。入门阶段应强调技能训练,突出的就是一个“练“字。所以与其坐在海边反复读游泳手册,不如下海扑腾它一两个小时。语法中多数条条并不难懂难记,但要熟练掌握就要千百次地苦练。英语中he和she的差别谁都知道,但有些人学了一辈子还在混。有一些学理工科出身的初学者,往往习惯于从语法规则出发,然后以相应的规则组装成句子。他们的毛病往往是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也就是说是过分重视知识,而忽视技巧。结果,有些初学者虽然每一个难句都能用语法分析得一清二楚,却仍然听不懂说不出,没有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
      
      3.所以,在入门阶段,不宜打破沙锅问到底,在一般情况下,不如把复杂的语法看成一些不同的句型去模仿。不然,就有可能像寓言里的“蜈蚣“,当它的朋友问它:“你这么多脚怎么决定先迈哪条腿呢?“,它就愣住了。结果本来走得好好的,就因为想弄清理论上应先迈哪条腿,而从此不会走路了。
      
      4.现在我国各级学校,学生深受题海战术之苦。有的学校和学生不得已把做题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参加各种考试作为各项教学工作的核心。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做法。习题中大部分仅仅是为了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如用温度计测量人的体温。不能误认为做习题就能掌握一种语言。正如用体温计不能使病人退烧一样
      
      5.语言教育家们都认为,英语水平高低只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人利用它能表达多少思想,表达到什么深度以及表达得如何精确,生动,流利。
      
      6.入门阶段要突出一个“练“字,就是要勤用眼,勤用耳,勤用嘴,勤用手,勤用脑。在我看来,这里最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攻下听说关。必须尽早学会张嘴说话。什么时候能做到“言论自由“了,学习英语的大门也就敞开了。
      
      7.听说能力要想提高自然还必须和阅读结合起来。读的东西多了,词汇量大了,语言现象熟悉了,听力也会受益。实际上,阅读不入门,听说也难入门。所谓入门,简单说,我认为就是要开始大量阅读,读出味道来,养成习惯。读多少才算大量阅读呢?入门阶段是否可以定它一个50-100本的指标?我大学刚毕业时,因为学生时代政治运动,社会工作太多,加上起点太低(从ABC学起),所以基础太差,恐怕比不上今天刚入学的优等生。后来逼得没办法,只好下苦功,利用工作之余苦读。记得当时每周要上课18-24小时,每天还要下班辅导几小时,集体备课几小时,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几小时……,基本上不到晚上10点没有时间看书。就这样我几乎每天攻读到半夜一二点,星期日也基本上都背一个书包,带几个馒头,在紫竹园读一整天。甚至有时进城购物,也一路看书。走到城里,买东西来不及了,但书已看完了一半,又欣欣然空手看着书回校。一年多下来,就这样利用当时工余的可怜巴巴的一点时间,读完了一万四五千页书。事后发现,就这点书成了我英语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我并不希望年青人机械模仿,今天有人再捧着书边读边在路上走,也太危险。我只想说明阅读的作用非同小可。
      
      8.读些什么呢?学生们常常问。我的意见是不妨随心所欲。爱看爱情故事,就从爱情故事入手,爱读侦探小说,也不妨先看侦探小说。总之,根据个人兴趣、需要、条件决定,听其自然。因为开始时,最要紧的是要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以后读到一定程度,人们自然会有扩大范围的要求和能力。不过,从配合听说训练考虑,不妨先读些当代的小说;尤其是多读些剧本和电影脚本。因为这些书里活的语言多,学了就能用。当年我有段时间里专门读Shaw,James,Barry和Galsworthy等人的全集,就觉得对自己的口语很有帮助。
      
      9.从长远看,读的材料也不能过偏。兴趣要广泛些。和饮食一样,挑食不好。
      
      10.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合适。满篇生词,阅读时大部时间在查词典,一小时只看两三页,读起来就索然无味了。也失去了大量阅读的本意。所以材料中生词难点不能过多,不能达到语言学家所说的“frustration level“(使学生感到沮丧的程度)。一种合适的材料,读起来应该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为此,一小时七八页恐怕是起码的速度。
      
      11.要不要查词典?开始时能不查就不查,能猜就猜。要不要记笔记?如是自己的书,精彩的地方做个记号也好,以后有空可以再重点翻翻,加深印象。但犯不着记太多笔记。记多了,花时间太多,也影响连贯阅读,而且成了一本词典,反而用处不大。这样泛泛读会有收获吗?肯定会有。这种收获也许不能具体计量,但它一定会成为你学习语言的丰富源泉。阅读入门以后,当然还要不断提高。
      
      12.记得北外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提出过学生要过简易读物关,简易原著关(比如中文的英译本)和一般原著关三关,我觉得这一条今天也仍然站得住。
      
      13.要大量阅读必须有大量词汇,要有大量词汇又必须大量阅读。鸡和蛋,谁先谁后,很难说清。也许这就是两种东西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意思。
      
      14.要扩大词汇,首先要学会区别对待“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也就是说不能满足于在教师指导下一个词一个词细细抠,而应该大量接触。对这大量的新词,可以只求辨认,不求甚解。只有降低掌握这些词汇的要求,才能在短期内扩大数量。反过来,也只有扩大了这些词汇,阅读中才不至于寸步难行。以后阅读大量开展了,大量的“消极词汇“就会“积极“起来,原来的“点头之交“就会成为你的“亲密战友“。




    关键字: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