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外语学科有陆谷孙先生等一批德高望重德老教授,但很可惜也有一帮文化白痴,编写了<<21世纪大学英语>>这样奇烂无比的教材误人子弟,祸国殃民.---要说无比也不对,浙江大学外语系编写的<<新编大学英语>>质量之低就未遑多让.据说还有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此书我没有用过,这里不多置评.浙大的所谓教授连篇前言都不会写.教师用书第一册第一课课文的译文大小毛病近40处.就其一本书的问题和错误可以再写一本大书.高教社和外研社都要抢占市场嘛.何其莘和外研社连<<新概念英语>>都敢糟蹋,还有什么好谈的呢?我上英语论坛以来,一直不愿过多谈论"学界"中人,现在我的确是把持不住了.优秀的学者固然该戴高帽子,如果他们是良知迷失的文化白痴,指出来也不算什么过错.他们危害的是数以百万计的学子.
相信文化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丑闻.
以下是我以前写的谈大英教材的稿子.分析复旦交大教材的文字在后.
教材究竟是怎么编出来的 编写教材是很不简单的。古时中国人学古文、古诗,《文选》《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是常用的教材,被视为经典之作。其编者如萧统、吴楚材、姚鼐都是杰出的文人学者。这几种书不过是古文、古诗的选本,对原作未作任何改写,也没有设计练习,至多把作品分门别类,就是这样在后世还是招致众多讥评。北京大学英语系的韩敏中先生,为了编写《北大英语精读》第一册(总计12个单元),投入了十年的时间。往往设计一道练习题,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所谓十年磨一剑,《北大英语精读》的品质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现在文化“发达”,教授、学者满街都是,谁都敢写书、出书。大陆一年出版书籍的种数超出现存古籍的总和。一般娱乐消遣的书质量差一点也就罢了,教材可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是教学的基本依据,编教材万万马虎不得。在全民搞科研的热潮中,教材遍地开花,层出不穷。北外著名博导某公曾告诉我,现在有人编教材是一帮人在宾馆里封闭式地住上一阵子,一天一课,十天半个月就弄出一本书。有的书错误百出、千出,令人不忍卒读。报纸上登过一篇文章说——如果没有印错的话——某种中学历史教科书错误有7000处。教材错了,要我们做老师的指出来实在为难,教材在学生眼里可是权威。
教材质量的高低,有编者素养的问题,也有态度的问题。现行几种大学英语教材,我最不满意的就是精读课文的选材。这几种教材许多课文缺乏文采,观点疏陋,读来兴味索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长期以来我们大学英语专业在培养内容上重语言不重文学文化的不良倾向,因为这些教材的编者早年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某些编者选材的指导思想我想大有商量的余地,为什么不多选一些名家名篇呢? 精读教材与脖子扭扭屁股扭扭
问:现在不是提倡多元化吗?为什么精读教材一定要选经典文章?
答:并不是一定要选名家名篇,起码课文的文笔、内容要过得去吧。深受欢迎的《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三册的课文多是幽默小品,并非出自大作家的手笔,但是写作水准很高。时文中文思俱佳的精品也不少哇。你看有些教材,这么多好文章他们不多选,偏偏拣些报纸上、互联网上只有三分钟寿命(南怀瑾先生语)半通不通的烂文章,也许编者本人多读上几遍都会烦,却拿来误人子弟,实在让人不能理解。这类课文除了背背单词,没有咀嚼欣赏的余地,作为泛读了解一下是可以的,放到精读里干什么,值得精读吗?精读课文是一本教材的核心,课文选不好,这本教材价值就没多少好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生考完试了,这些课本可能就扔进了垃圾桶,它们的历史使命就此便结束了。
现在的很多英语教材(不光指大学英语教材)课文侧重选时文,甚至见不到经典美文。文章可不比科学技术,绝不能说今天的文学一定比古时进步,今人的文章一定胜过前人。到今天学英国文学史的莎士比亚、狄更斯仍是人人必读。中国的《诗经》《楚辞》两千多年盛行不衰。《千家诗》《古文观止》几百年都被用作学古诗文的教材。中国古代除了应付科举考试的所谓制艺之文,学文章、读书绝对是以经典作品为中心的。以英语文学论,几百年来披沙拣金传下多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英语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只有在这些名篇里才获得了最充分的体现,为什么舍弃不用呢?钱穆先生讲,学问如大海,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所要喝的,只是一杯水,但最好能在上流清的地方挑。若在下流浊的地方,喝一杯浊水,要坏肚子的。课文是学生取法的范文,“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那学到什么名堂?
有人还会说了,这些教材选的是今天流行的文章,今天流行的以后就会成为经典。这是诡辩。今天流行的海了,有多少能禁得住历史的检验流传到后世?何况是成为经典!再过一二百年,问那时的年轻人,几个人会知道现在流行的《还珠格格》《英雄》《心太软》?
要说多元化,现在一些精读教材的选文也谈不上多元。就说外研社《新编大学英语》吧,绝大多数是议论文,作者则多是美国人。美国经济是强大,科技是发达,但要谈到文化、文学,它立国不过200多年,跟英国比,嫩点儿。[color="#000000"]www.51education.net[/color]
选材的多元,必须以文章的品质为基础。早期的一些优秀教材,选文也未必没有考虑到多元,相反它们多元化的努力是相当成功的。如20世纪80、90年代通用的人教社高中英语课本,仅以第一、二册为例,课文论体裁有传记、小说、戏剧、童话、议论文、说明文等等,十分全面。科技文章有《污染》《太空行走》,人物类有《马克思如何学外语》《伽利略》《亚伯拉罕·林肯》。介绍动植物的有《冬眠》《观蚁》《竹子——最高的草》。体育类有《运动和游戏》。地理类有《大陆和海洋》。建筑类有《长城》。文学作品中,民间故事有瑞士的《威廉·退尔》。童话有丹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和中国的《蚕花娘子》。短篇小说有较近时代的作品,也有传统名作的改写本如美国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所有这一切都是要报应的》是根据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改写的,剧本《项链》则改编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同名小说。
我们大学是教育单位,起码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文章、坏文章吧。时文中的优秀篇章可以选甚至多选,但也不至于把传统的名家名篇的空间全部挤占吧。一个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学生,成天只知道哼哼“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叮叮叮叮咚,我要向你表白,叮叮叮叮咚我要谈恋爱”,这不叫多元,叫低俗。
关键字:学习方法 |